
今天給大家帶來 " 一頁紙 " 吃透一條產業鏈系列。本期的主角是:人形機器人,我們用 AlphaEngine 來解讀。
人形機器人:孕育下一個百倍機會的溫床
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在從研發演示向量產落地的關鍵拐點。
基于當前頭部企業如特斯拉(Optimus 計劃 2026 年量產)、 Figure AI 及國內優必選等的量產規劃,2025 — 2026 年被視為產業規?;炞C與商業化加速的關鍵窗口期。
當前人形機器人 呈現出" 硬件降本 " 與 " 軟件增智 "雙輪并進的態勢,由 B 端工業場景率先驅動,尤其是汽車制造領域。
優必選 Walker S1 、小鵬 Iron 等已進入比亞迪、極氪、小鵬等車企工廠進行實訓,驗證其在產線上的應用價值。
全球競爭格局初步形成,海內外企業路徑分化:
1. 海外巨頭:以特斯拉、 Figure AI 為代表,憑借其在 AI 算法、系統集成和端到端模型上的領先優勢,占據技術制高點。
2. 國內企業:依托中國強大的汽車及 3C 產業鏈,在供應鏈協同、整機快速迭代和成本控制上形成顯著優勢,部分國產產品價格已下探至 10 萬元級別,與海外產品形成明顯價差,為規?;袌鰸B透奠定基礎。
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結構分析
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可劃分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體制造和下游場景應用三大環節。
其中,中游本體企業類比汽車產業中的 " 主機廠 ",在產業鏈中占據核心主導地位,負責技術集成、產品定義與規?;a。

1. 上游核心零部件:價值量高度集中于三大部件
關節是實現運動的基礎,分為旋轉和線性兩類。
減速器是確保運動精度的關鍵,主流方案包括諧波減速器(特斯拉 Optimus 采用)和行星減速器,代表企業有日本哈默納科及國內的來福諧波等。
傳感器賦予機器人感知能力,包括力 / 力矩、觸覺和視覺傳感器。
2. 中游本體制造:海內外企業加速布局,形成技術競賽
海外以特斯拉(Optimus)和 Figure AI(Figure 01)為代表,引領技術前沿。
國內則涌現出優必選(Walker S1)、智元機器人(遠征 A1)等初創企業,同時小鵬(PX5)、小米(CyberOne)等車企與科技巨頭也紛紛入局。
3. 下游應用場景:當前商業化聚焦 B 端
工業制造是首要落地場景,特別是汽車工廠,如優必選 Walker S1 已進入比亞迪和東風柳汽的產線進行實訓。
物流倉儲的搬運和分揀是另一大潛力市場。未來將逐步向商業服務和家庭場景滲透。
人形機器人面臨的主要挑戰
人形機器人普遍采用" 大腦 - 小腦 - 肢體 "的全棧式技術架構,該架構通過模塊化分工,高效協同支撐機器人的感知、決策與執行三大核心能力,是實現具身智能的關鍵框架。
其中," 大腦 " 負責高級別的任務規劃與決策智能;" 小腦 " 專注于實時的運動控制與平衡協調;" 肢體 " 作為執行終端,負責與物理世界進行直接交互。
這種分層解耦的設計,旨在平衡復雜任務的泛化能力與高頻、實時的物理控制需求,是當前主流的技術實現路徑。
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取決于硬件與軟件兩大層面的協同突破。
硬件層面聚焦于 " 降本、量產、續航 " 三大核心挑戰,而軟件層面則致力于解決 " 智能泛化、數據稀缺、實時性 " 三大技術瓶頸。
1. " 硬件 " 層面的挑戰
1)成本高昂與標準化缺失:目前人形機器人硬件方案未收斂, 缺乏統一標準,導致 BOM 成本高企,其中關節模組、靈巧手為降本核心。
2)量產能力不足:頭部人形機器人公司 2025 年僅能實現百至千臺級小批量交付,多用于數據采集等非商用。
但隨著傅利葉智能的諧波減速器進入量產測試,宇樹科技自研 M107 關節電機,量產瓶頸有望突破。
3)續航能力限制:主流產品續航時間有限,距離全天候作業尚有差距,對商業化落地構成制約。
續航能力依賴電池技術的發展,目前廣汽 GoMate 采用全固態電池實現 6 小時續航;普渡科技 PUDU D7 電池容量超 1kWh,支持超 8 小時工作。
2. " 軟件 " 層面的挑戰
1)智能泛化能力不足:人形機器人領域尚未出現 "ChatGPT 時刻 ",模型表征能力與高質量數據短缺是智能涌現的核心瓶頸,但行業正在快速演進中。
智元機器人發布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 GO-1,采用 ViLLA 架構,任務成功率平均提升 32%。
Figure 的 Helix VLA 則采用 " 慢系統 + 快系統 " 平衡泛化與實時控制,成為工程落地主流。
2)高質量數據稀缺:運動與操作數據模態復雜,真實環境采集成本高、泛化難、標準缺失,制約模型訓練效果。
在數據方面,英偉達發布了 Cosmos 平臺,提供視頻世界模型生成物理合成數據,解決數據不足問題。
銀河通用則推出端到端抓取大模型 GraspVLA,基于合成大數據進行預訓練。
3)實時性與算力約束:現有模型動作頻率(如 π 0 的 50Hz)未滿足復雜場景需求(目標 100Hz),且端到端模型對算力要求極高。
模型動作頻率是目前人形機器人的重要瓶頸。把機器人想成一個人,動作頻率 = 你每秒能 " 刷新 " 多少次動作。
50Hz 就是每秒 50 幀,看起來已經挺快,但在摔了一跤要瞬間用手撐地這種場景下,50 幀里可能少算了關鍵 1 幀,手就斷了。
從 RT-1 到 Helix,模型控制頻率從不足 10Hz 提升至 200Hz,逐步滿足實時性要求。 只有機器人的 " 小腦 " 有足夠高的工作 " 刷新率 ",才能應付更復雜的突發情況。

* 注: 由 FinGPT Agent 制表,下同
當前,產業正通過供應鏈協同、核心部件自主化、大模型創新及開源生態構建等方式,加速攻克上述難題,推動商業化落地。
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與應用場景
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在商業化爆發前夜, 2025 年被普遍視為" 量產元年 ",標志著行業從原型演示邁向規?;涞氐年P鍵拐點。
長期來看,人形機器人有望實現 C 端普及,全球出貨量超 7000 萬臺,市場規模突破 10 萬億元。

當前,工業制造是核心突破口,聚焦汽車產線等柔性生產環節;商業服務正加速拓展,在無人零售、辦公服務等場景驗證價值;家庭服務作為遠期目標,因技術復雜度和成本較高,商業化尚處早期探索階段。
全球人形機器人主要參與者
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呈現多元化競爭格局,主要參與者可劃分為四類:引領技術前沿的海外巨頭、資本加持的國內第一梯隊初創企業、深度布局的跨界車企,以及提供智能化底座的科技巨頭。
各方憑借不同稟賦優勢,在技術路線、商業化路徑及生態構建上展開激烈角逐,共同推動產業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
1. 海外巨頭引領
海外巨頭在核心算法與系統集成上占據領先地位,引領行業技術發展方向。
a. 特斯拉(Tesla):憑借其在 AI 和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積累, Optimus 系列是端到端模型路線的典型代表。
b. Figure AI:技術路徑采用分層決策模型,頂層由 GPT-4V 進行視覺推理,底層實現高頻控制,實現了優異的工程落地效果。
2. 國內梯隊分化
國內初創企業借助資本和產業資源快速崛起,已形成清晰的梯隊分化格局。
a. 第一梯隊:以優必選、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為代表,估值均超百億人民幣,具備強大的融資能力和產業資源整合能力。
優必選 Walker S1 已進入比亞迪、東風柳汽等車企實訓;宇樹科技完成 C+ 輪 7 億元融資,其 Unitree G1 以 9.9 萬元的定價策略積極開拓消費市場。
b. 第二、三梯隊:包括樂聚、普渡科技、傅利葉、銀河通用等企業,或依托地方政府及行業龍頭(如華為、美團)資源,或聚焦開源平臺、核心零部件等細分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3. 跨界車企入局
車企入局的核心邏輯在于利用其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規模化生產能力和精益管理經驗,實現快速降本和場景落地。
a. 小鵬汽車(XPeng):旗下小鵬鵬行發布的 PX5/Iron 機器人已在廣州工廠參與 P7+ 車型總裝線實訓,并計劃于 2026 年實現 L3 級量產,成本目標控制在 12 萬元以內,路徑清晰。
b. 廣汽集團(GAC):其 GoMate 機器人強調核心零部件的完全自主研發,依托汽車供應鏈實現硬件復用與成本控制,計劃 2026 年推進整機規模化落地。
c. 其他車企:比亞迪、奇瑞等也通過直接投資(如比亞迪投資智元機器人)或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深度參與產業鏈。
4. 科技巨頭賦能
科技巨頭主要扮演 " 賦能者 " 和 " 投資者 " 角色,通過輸出 AI 大模型能力和注入資本,加速產業智能化進程。
a. 模型與平臺賦能:華為盤古大模型賦能樂聚機器人,百度文心大模型與優必選合作優化任務規劃效率,小米自研 "Xiaomi Brain" 系統,為人形機器人提供 " 大腦 "。
b. 資本與生態布局:騰訊、阿里巴巴、京東、LG 集團等通過戰略投資深度綁定頭部初創企業,如騰訊投資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阿里投資宇樹科技和逐際動力,搶占未來生態入口。
c. 場景驅動投資:美團等場景方則從自身業務需求出發,投資宇樹科技、高仙機器人等,聚焦即時配送等特定場景的應用落地。
值得重點關注的兩條鏈之一:Figure 機器人產業鏈
Figure 在 2025 年 9 月 C 輪融資后估值飆升至 390 億美元,較 2024 年 2 月的 26 億美元增長近 15 倍,并獲得英偉達、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加持,標志著人形機器人賽道已從概念走向產業爆發前夜。
當前價值高度集中于上游核心零部件,合計占硬件成本 70% 以上,技術壁壘高,是短期焦點。
(核心供應鏈圖譜請參見原文。)
值得重點關注的兩條鏈之二:特斯拉 Optimus 機器人產業鏈
特斯拉正加速推進 Optimus 機器人的迭代進程, V3 版本的設計方案已進入最后的敲定階段,其核心目標是實現技術定型并為規模化生產鋪平道路。
新一代 Optimus 的技術突破主要聚焦于兩大方面。
首先是現" 像人類一樣靈巧的手 ",每條手臂將集成 26 個執行器,大幅提升操作的精準度與協同能力。
其次是深度整合 Grok 語音大模型,使機器人能夠理解復雜的自然語言指令并自主規劃行動,顯著增強了人機交互的智能化水平。
特斯拉為 Optimus 機器人設定了極具挑戰性的產能爬坡目標,旨在通過復用汽車領域的規?;圃旖涷?,快速實現百萬級年產能。
以下是 AlphaEngine 整理好的特斯拉機器人核心供應鏈圖譜:

來源:虎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