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在中國從來不是一件小事。
作為世界頭號豬肉消費大國,中國每年要干掉大約 7 億頭豬,占了全球生豬養殖的一多半。即便如此,中國仍然可以視為一個純粹的 " 豬肉凈進口國 " ——每年需要從全球各地進口上百萬噸豬肉,而出口的則不過萬噸,且幾乎都流向了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沒辦法,我們有 14 億人口需要養活,牛羊的出肉率實在太弱,雞鴨的單產又太低,它們在這個領域的能量實在有限,只有豬才能滿足需求。
因此,豬肉價格指數也就成為了一個對全國經濟和民生都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指標——豬肉供應鏈條打個噴嚏,整個社會都要跟著一起感冒。
發展到今天,在中國,養豬早已不是傳統印象里的模樣,而是變成了一門非常專業且深奧的學問——我們傳統印象中農村房前屋后的豬圈正在成批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被大資本加持過、被高科技武裝過的現代化專業養豬基地。
實際上,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中國的養豬行業,那么我的答案就是:去散戶化。
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 " 豬周期 ",二是包括防疫在內的各種成本,三則是技術升級帶來的效率碾壓。
在這三股力量的壓力下,中小養殖戶們的生存空間被各種擠壓,只有大型養豬場才有生存下去的底氣。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中國,養豬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一、" 豬周期 "
談養豬,就不能不談 " 豬周期 "。
眾所周知,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就是 " 供需關系 "。
當豬肉價格走高的時候,養豬自然是一個非常賺錢的生意,自然會有大量的人為了追求利潤而加入養豬大軍。
但問題是,養豬不是制造業,不是生產線一開就能哐哐開造,生產線一關就能立刻停產的——從母豬配種、懷胎到仔豬育肥出欄,整個過程大概需要 10~18 個月的時間。
這也就意味著,你的一切決定,都是需要等到十幾個月后出欄那天才能見分曉。
因此,別看有的養豬場老板因為豬肉價格上漲賺到了錢,那是因為人家一年多之前就已經開始養豬了,現在手上正好有拿得出手的生豬,所以才能賺一筆。
道理都懂,但市場是不給你講道理的。在這個世界上,有遠見、能提前布局、能堅持的人,永遠都是少數。更多的,則是每一分鐘都在左右搖擺、隨波逐流的普羅大眾。
當你今天看豬肉價格越來越高,想著撈一筆,決定擴大產能、多多養豬的時候,殊不知,全中國不知道有多少養豬場的老板心里其實也是這樣想的。
結果就是,十幾個月后,當你的豬仔出欄的時候,別人家的豬也都養好了。
生豬數量一下就超越了市場的實際需求,豬肉價格應聲而落,養豬開始虧錢了。
一看虧錢,大家自然也都一哄而散,養豬的人越來越少,生豬的供應量也漸漸下滑,最終又變成了供不應求,價格又漲上去了,新的韭菜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這種來回拉抽屜的行為,人稱 " 豬周期 ",一次一般會持續 3~4 年,是養豬行業的基本規律。
說起來很輕松,但放在現實里,每一輪 " 豬周期 " 背后,都寫滿了散戶們的血淚——有太多養豬場老板見識過這種 " 辛辛苦苦好幾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 的人倫慘劇了。
為啥會這樣呢?
首先自然是信息能力的問題。
豬市的散戶和大 A 的散戶們一樣,永遠都是 " 追漲殺跌 " 的,這是基本的人性——你所得到的信息,永遠是慢一拍的,你的行動也是慢一拍的,你決定養豬的時候,豬肉價格已經快到頂了,但當你退場的時候,豬肉價格卻已經在走高的前夜了。
畢竟," 預測豬肉價格走勢 " 這件事兒,背后的變量實在太多太復雜,從來都是一件極度依賴專業知識和數據的高技術工種,券商投行也好,牧原股份、新希望這些超級養殖大廠也罷,他們養著成百上千名專業的分析師也都未必能預測準確,更別提普通散戶了。
豬肉價格的波動,在養豬行業里是一個仙佛人鬼一切通殺的系統風險,是一個對任何參與者而言都客觀存在、無法控制的外部天雷。
既然是天雷,那就看誰血條厚了。
" 豬周期 " 雖然可怕,但本質上其實是 " 小馬過河 "。虧損幾百上千萬,對于個體養殖戶而言屬于滅頂之災,對于大企業來說可能只是暫時承壓罷了。
所以,養豬的生意發展到現在,漸漸就成為了一個看誰更能扛下去的游戲。
二、高不可攀的經營成本
如果說 " 豬周期 " 是全行業都要面臨的系統性,即便是大廠也只能靠血厚硬抗的天雷。那么 " 非洲豬瘟 " 這樣的傳染病,則成為了大廠可以預防、小廠防不勝防的克星。
" 非洲豬瘟 " 有多恐怖呢?
自 2018 年 8 月傳入中國開始,短短一年時間內,它就讓中國生豬存欄量下降了近 30%,對中國的豬肉供給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巨大沖擊。
為了應對這種沖擊,國家不得不出手,一邊投放大量戰略儲備肉,一邊擴大豬肉進口——僅 2019 年 12 月就投入了 12 萬噸戰略儲備肉,光是 23 日當天就投放了 4 萬噸。而整個 2019 年,中國的豬肉進口量也突破了紀錄,達到了 200 多萬噸——直接把全球豬肉價格都給拉上天了。
這種由 " 非洲豬瘟病毒 " 引起的烈性傳染病,不僅發病率和致死率幾乎是 100%,而傳播路徑極為刁鉆——空氣、水源、糞便這些常規傳播途徑之外,它甚至可以通過昆蟲、人員、車輛進行傳播。
或許只是因為工人今天穿了一雙踩過泥巴的鞋子,或許只是一只鳥在養豬場房頂上停下來歇歇腳,或許只是收到了一個來自非洲豬瘟疫區的快遞,整個養豬場就都有可能被團滅。
它不是讓養豬場虧錢,它是直接把你的一切清零抹殺,就嚇人到這個份兒上。
為了應對這種恐怖傳染病,養豬企業自然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隔離是最基礎的對策,一切需要進入養豬場的人員和物資都需要經過嚴格的檢測,除了手機、香煙、化妝品之類的東西都不能帶進去。
檢測合格之后,人員需要進入浴室洗澡,手機之類的東西則需要交給生物安全員進行消毒處理——因此,香煙、化妝品這些東西,都必須是未拆封的全新狀態才行。
而且,養豬場的洗澡也不是我們理解的那么簡單。用什么樣的洗發水和沐浴露,用幾次、洗多久都是有講究的。其實就算洗完了澡,養豬場也不是說進就能進的,有些企業還需要再觀察兩天才能讓你進去,且進場之前還需要再洗個澡、東西還需要二次消毒。
說實話,哪怕是 P4 級別的生物實驗室,管理強度也沒有這么邪門。
在這種高壓態勢下,養豬場的員工基本兩三個月才能休息一次,一休息就是一周——監獄好歹還能讓家屬來探視一下,養豬場就別想了,無關人等一律不得入內。
......
看看最近幾年新聞上報道的各種超級養豬場就知道了:不論是牧原股份在河南南陽的養豬基地,還是湖北鄂州的 " 養豬大樓 ",這些項目,基本都是 2020 年開工建設的。
各種隔離也好,修建專門的集中化養殖場也罷,這樣的防疫手段,除了巨頭企業,請問散戶怎么可能做到?
可如果做不到,那么你的養豬場就有一定概率在一夜之間被團滅。
因此,說句毫不夸張的話,非洲豬瘟,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全中國養豬行業的集中度。
而且,這還只是一個防疫哦,如果考慮到飼料成本和環保要求,那運營成本可就更高了——在養豬行業,飼料成本基本上占了總成本的六成以上。
某種程度來說,飼料之于養豬,就好像鋰電池之于新能源汽車,都是成本大頭。
那既然如此,就一定會有人想辦法通過垂直一體化的方式降低成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希望,它不僅僅是中國第三的養豬大廠,還是中國最大的飼料生產企業。
莫名其妙地就有了一種比亞迪的意思。
三、來自大廠的技術碾壓
如果說 " 豬周期 " 是行業的天雷," 防疫成本 " 是高昂的門檻,那么 " 技術碾壓 " 則是大型養殖企業最終得以勝出的核心武器。
這種碾壓是全方位的,從基因育種到智能飼喂,從環境控制到數據管理,傳統散養模式在工業化、智能化的養殖巨頭面前,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首先就是基因。
豬肉的品質、出肉率、料肉比(消耗多少飼料長一斤肉)、母豬的產仔數,這些核心指標早在豬出生前就已由基因決定。
牧原、溫氏、新希望等巨頭每年投入巨資用于種豬的選育和基因技術研發。他們擁有核心的曾祖代、祖代種豬場,像培育運動員一樣優中選優,不斷迭代基因,確保后代的生長速度和健壯程度。而散戶只能從外部購買商品仔豬或能繁母豬,在起跑線上就已經慢了好幾拍。
以牧原股份來說,從 1998 年開始就在研發種豬,2002 年開始使用 " 輪回二元雜交育種體系 ",最終形成了一種可以兼具繁殖性能與生產性能且遺傳性狀穩定的體系。
簡單來說就是,人家可以像繁殖肉豬一樣去繁殖種豬,實現種豬量產——具備了每年向全行業貢獻 3000 萬頭優秀種豬的能力,也算是給中國 " 種豬卡脖子 " 問題畫上了一個句號。
其次,是智能化的降維打擊。
以豬舍來說,現在的豬舍可不是以前那種臭氣熏天的環境,而是全程恒溫恒濕,為了防止疾病傳播,加裝了新風系統和空氣過濾系統。
而且,這種系統可能比家里的中央空調還要先進,畢竟人冷了熱了還能忍,豬冷了熱了那可是會帶來經濟損失的。每一個豬舍的欄位都有一個專屬的通風口,不同豬欄之間的空氣都不交流的,廢氣還能集中過濾處理,廠區外面一點臭氣都聞不到。
甚至,以京東和華為為代表,很多互聯網和科技企業現在也在跨界助力養豬——有企業開發了 " 豬臉識別系統 ",每只豬的高矮胖瘦都心中有數,今天多吃了,明天就可以少給點飼料,極大程度上減少了飼料的浪費,卻能保證整個養豬場的生豬都處于標準化的狀態。
甚至還可以通過吃了多少飼料來精準判斷哪頭豬身體有問題,從而實現盡早隔離檢查,避免各種傳染病的擴大化。
這一切疊加起來,最后實現的效果當然是顯而易見的。
在散戶眼里,今天的養豬和過去的養豬沒有區別,都是在飼養動物。
但在大廠眼里,今天的養豬與其說是在飼養動物,不如說是在進行一種工業化的肉類生產——豬肉是最終的產品,生豬則是用來生產這豬肉的一次性工具——生豬就是一臺臺機器,你丟進去飼料、水分,它返回給你肉類、內臟和骨骼。
主打一個 " 數據可查,童叟無欺 "。
四、結尾:不可逆的產業革命
寫到這里,我們應該也能看出來:過去的日子,其實再也回不去了。
中國的養豬行業,早就已經告別了 " 后院豬圈 " 的傳統時代,演變成了一場資本、技術和管理高度密集的產業戰爭。雖然種種基礎設施、先進設備的建設成本巨大,但一旦投產,大廠們生產出來的豬肉不論是品質還是成本都足以吊打散戶。
" 去散戶化 " 不是一種趨勢,而是一種必然。
中國養豬行業的未來,一定會形成一個由若干家巨頭控制絕大多數市場份額的高集中度狀態——牧原、溫氏、新希望等少數幾家年出欄數千萬頭甚至上億頭的超級巨頭,和他們的供應商、分銷商一道,通過強大的供應鏈和渠道掌控力,像生產標準工業品一樣生產、銷售生豬。
而對于散戶而言,或許最好的選擇就是 " 打不過就加入 " ——簽約成為合作農戶,接受統一的品質管理,規避市場波動、疫情等等因素帶來的巨大風險。
來源:星海情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