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5 日,北京微納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 微納星空 ")正式在北京證監局完成 IPO 輔導備案,輔導機構為國泰海通證券,擬科創板上市。
微納星空是一家專業的商業航天企業,專注于衛星制造——提供從前期設計、中期生產,到后期組裝與測試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務。
微納星空的衛星產品包括:
" 太空攝影師 " —— 遙感衛星:包括可拍攝高清地表照片的光學衛星,以及能夠穿透云層、夜間工作的雷達衛星。這些影像可用于農作物監測、災害評估、城市規劃等眾多領域。
" 太空路由器 " —— 通信衛星:未來可用于構建全球無縫覆蓋的物聯網和互聯網,例如為偏遠地區、遠洋船舶提供網絡連接。
微納星空擅長制造性能高、成本可控的衛星,并掌握了高分辨率遙感、合成孔徑雷達(SAR)等核心技術。
目前,微納星空已成功研制與發射 27 顆衛星,并陸續推出多款標志性產品,包括國內首顆由民營企業研制的 0.5 米分辨率光學遙感衛星泰景三號 01 星、國內首顆 X 波段商業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泰景四號 01 星,以及國內首顆商業 Ku 波段相控陣雷達遙感衛星泰景四號 03 星等。
資料顯示,其成立至今已完成 14 輪融資,融資總額超 20 億。去年 6 月,微納星空完成 10 億元 C1 輪融資,投后估值超過 70 億元,成為商業航空獨角獸企業。今年 8 月,微納星空完成最新一輪融資。
01
微納星空成立于 2017 年 8 月,總部在北京中關村永豐產業基地,是國內最早一批以衛星制造為核心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其創始人高恩宇是一位具有深厚專業背景的航天專家。
高恩宇是北京理工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聯合培養的航天工程博士。在創立微納星空之前,他曾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擔任總體主管設計師、總體主任設計師等職。
2014 年,國務院首次出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的指導意見,開啟了社會資本進入航天領域的大門。
高恩宇意識到,隨著商業航天政策的放開,以及全球衛星互聯網計劃(如 SpaceX 的星鏈)的興起,中國商業衛星市場也將壯大。
在成立之初,團隊甚至曾擔憂是否有足夠的衛星任務可做。但很快,市場需求證明了他們的判斷。成立僅 3 個月,就通過銷售衛星產品獲得了超過百萬元的收入。
2018 年,他們接到了 " 海南一號 " 衛星項目兩顆 50 公斤衛星的訂單,此后又獲得了數顆 200 公斤衛星的訂單,合同額達數億元。
微納星空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2018 年 10 月 27 日,其參與研制的 " 未來號 " 衛星因搭載的 " 朱雀一號 " 火箭三級姿態失穩而未能入軌。但這次經歷也讓團隊得到了鍛煉。
此后,其陸續成功完成了多次發射任務。截至 2025 年的信息顯示,微納星空已成功研制并發射 27 顆衛星,涵蓋 10kg — 1000kg 級衛星,其已構建起年產大于 60 顆衛星的研制能力,位居國內高端衛星制造頭部企業。
其明星產品包含國內首顆由民企研制的 0.5m 分辨率遙感衛星泰景三號 01 星、國內首顆 X 波段商業 SAR 衛星泰景四號 01 星、國內首顆商業 Ku 波段相控陣雷達遙感衛星泰景四號 03 星等。
目前,微納星空已在北京、長春、無錫、成都等地構建起涵蓋整星、載荷與部組件的 " 研、產、試 " 造星全閉環體系,形成年產超 60 顆衛星的研制能力。
資本市場的持續青睞為微納星空的發展注入了動力。
根據公開信息,其至今已完成 14 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 20 億元。最近一輪融資發生于今年 8 月,投資方陣營多元,既涵蓋國有資本,也匯聚了眾多市場化投資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 6 月,微納星空完成了一筆 10 億元的 C1 輪融資,這是它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筆融資,估值超過 70 億元,成為商業航天領域的獨角獸企業。
02
微納星空專注于衛星 " 整星 "(即整顆衛星從設計到發射之后在軌運行階段的全流程)研制,不僅制造衛星本體,也做地面站、控制系統、在軌管理(測控、通信、數據服務等)等 " 星地一體化 " 的服務。
具體產品包括:
不同類別的遙感衛星(如光學遙感、高分辨率、紅外、高光譜、微波遙感等)
通信衛星(含寬帶互聯網通信、窄帶 / 低功耗通信等)
地面產品:地面站、測控、數據終端等
核心部組件:衛星平臺、星載天線、姿控計算機等關鍵部件技術自主率較高。
其客戶包括政府科研機構、電信公司、互聯網公司以及一些新興的商業應用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科學院以及一些大型央企,也是它的合作方。
其在過去幾年承接了多個國家重大工程的配套任務。比如它曾參與過我國首顆商業 SAR(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研制,這類衛星能在黑夜或多云的情況下成像,填補了商業衛星市場的一個空白。
此外,微納星空在光學遙感小衛星方面也做到了 " 首發 ",是國內最早交付整星并完成入軌運行的民營企業之一。
03
這幾年,微納星空的發展也踩準了幾個關鍵節奏。
一方面是政策支持。國家在 " 十四五 " 規劃里明確提出要發展商業航天,支持衛星互聯網、遙感應用等產業化落地,這讓微納星空這樣的企業迎來了利好。
另一方面是下游需求的爆發。
比如農村地區的數字化改造、海洋漁業的智能化升級、無人駕駛的高精度定位,都需要更多衛星支撐。
例如,微納星空也是抓住了這些機會,先后發布了一系列產品線,布局通信、遙感、導航等不同軌道的衛星。
如果把視野拉遠,從整個行業來看,航天產業正處在一個令人振奮的拐點上。
過去幾十年,航天大多是 " 國家隊 " 的游戲,普通人很難切身感受到。但現在,商業航天正在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衛星互聯網的建設正在加快,未來無論你是在青藏高原還是遠洋漁船上,都能和在城市一樣順暢地上網。
再比如,天氣預報會越來越精準,不僅能告訴你明天會不會下雨,還能精確到某條高速路段會不會結冰,這背后都需要更多衛星提供實時數據。
農業領域的變化更直觀,以前農民種田主要靠經驗,現在通過衛星影像能知道哪塊地需要施肥,哪塊地缺水,做到 " 精確農業 "。
還有一個正在發生的場景是 " 出行 "。
未來幾年,如果你開的是自動駕駛汽車,它很可能會依賴衛星提供厘米級的高精度定位。這樣在高速路口,車輛就不會因為 GPS 漂移而偏離車道。對老百姓來說,這就是更安全、更可靠的體驗。
另外,隨著衛星通信的發展,像山區孩子上網課、海上工人和家人視頻通話,這些過去的 " 難題 ",都會變得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
在能源和環保領域,衛星也有巨大的用武之地。
比如通過遙感衛星,可以監測全國的森林覆蓋率、河流污染情況、城市霧霾擴散路徑。對政府來說,這些數據能幫助制定更科學的環保政策;對老百姓來說,空氣質量改善、飲用水安全,都和這些技術息息相關。
未來,隨著碳排放監測的需求增加,衛星還會承擔 " 碳足跡監控員 " 的角色,幫助中國和全球實現 "" 雙碳 " 目標 "。
從全球角度看,商業航天的規模也在快速膨脹。
據摩根士丹利預測,到 2040 年全球航天經濟規模將達到 1 萬億美元,而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將來自衛星制造和衛星互聯網服務。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航天市場,隨著 " 低軌衛星互聯網 " 計劃的推進,有望在未來幾年形成數百顆甚至上千顆衛星的星座。
來源:鉛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