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聊一個最近幾年很火的技術——以太彩光。
在如今這個數字時代,我們時刻都離不開網絡。在家里,有光纖寬帶。在戶外,有移動蜂窩通信。在公司、校園、醫院、廠區等場所,同樣也需要部署網絡,例如校園網、醫院網等。這些也被稱為園區網(Campus Network)。

眾所周知,隨著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業務場景對園區網的要求越來越高。
例如,在醫院,有很多的診室、檢查室、病房。除了辦公終端,還有大量的醫學設備。這些終端和設備必須進行聯網,才能及時傳輸包括檢查結果、醫學影像在內的海量數據。
再例如,在校園,有很多的教室、辦公室、實驗室、宿舍。這些場所需要傳輸海量的實驗數據、教學資料。現在越來越流行的VR/AR沉浸式授課、遠程授課,也依賴于大帶寬、低時延的網絡。
最近這幾年,AI浪潮風起云涌,相關應用迅速普及。園區網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就更大了。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呢?
答案就是——推動園區網全光化。
█ 園區網全光化的技術路線
園區網最早誕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當時的信息化浪潮中,很多企業采用以太網(Ethernet)技術構建了早期的內部網絡,以此滿足基本的聯網需求。
進入21世紀后,園區規模持續擴大,數字場景不斷增多。盡管園區網采用了更高速率的以太網標準以提升帶寬,但仍然難以跟上需求的步伐,逐漸呈現出疲態。
那一時期,光通信的迅猛發展,給整個固網通信技術的演進帶來了新的選項。相比銅纜,光通信的帶寬更大、損耗更低、成本更低、傳輸距離更長、抗電磁干擾能力更強,優勢非常明顯。

將光通信引入園區網,概括來說,有3種技術方案:
第1種方案,是傳統以太網方案——繼續采用傳統以太網架構和設備,只是把網線換成光纖(設備上的網口模塊換成光模塊)。
這種方案,只能算是“修修補補”。它雖然提升了鏈路帶寬,但沒有解決架構和維護上的問題。傳統以太網采用的是“接入-匯聚-核心”三層架構。網絡規模越大,設備就越多,線纜也越多。配置過程復雜,安裝和布線工作量很大,容易出問題,排查也很困難。
第2種方案,是大家比較熟悉的PON方案,也是運營商家庭寬帶業務的主流方案。
PON方案采用點對多點(P2MP)架構,說白了,就是把一束光復制為多束光,連接多個用戶(如32/64/128個)。

PON網絡架構
PON技術的下行通常是廣播模式,上行則是基于時分復用(TDM)的共享模式。它的最大特點是帶寬共享。在高并發、重負載場景下,每個用戶實際獲得的帶寬和延遲是不確定的。
在橫向流量處理、協議復雜度、兼容性、擴展性方面,PON方案也有一定的缺陷。
第3種,就是我們今天重點要介紹的以太彩光方案。

以太彩光,顧名思義,就是“以太+彩光”。它采用標準以太網體系,可以與現有網絡無縫融合。它在物理層使用了彩光WDM技術,但在數據鏈路層及以上完全是標準以太網。
換言之,以太彩光方案在集成了以太網協議及優勢的基礎上,充分融入了光通信的優勢,通過一根單芯光纖,即可實現從核心到多個接入點的直連架構。
以太彩光方案中,每個接入交換機分配一個獨立的、專屬的波長,接入交換機到匯聚交換機是獨享帶寬,不存在爭搶,而且時延也更低。
在維護性、擴展性、兼容性等各方面,以太彩光方案也比傳統以太網方案和PON方案更有優勢。
█ 以太彩光背后的黑科技
目前,業界在以太彩光方案上做得最好的廠商,是銳捷網絡。
早在2021年,銳捷率先創立了“以太全光網”架構,并推出了業內首個基于以太網的全光方案——極簡以太全光解決方案1.0。這些年,銳捷一直在對這個方案進行演進迭代,并將它運用到了眾多客戶的園區網建設中,贏得了客戶的認可和青睞。
2025年5月,銳捷正式發布了“極簡以太彩光網絡解決方案4.0(以下簡稱:4.0方案)”。這個全新方案以“極簡”為核心理念,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網絡性能的指數級提升,同時大幅簡化了網絡結構與運維。
● 方案的誕生背景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在全行業數字化轉型以及AI浪潮的雙重壓力下,整個園區網絡的技術已經面臨很大的壓力和挑戰。在醫院、學校、廠區等各個場景,無論是在帶寬、時延和容量上,還是在可維護性、穩定性、可靠性上,都有更高的要求。
從帶寬來看,百兆已經過時,千兆正在普及,萬兆即將成為主流。從業務來看,新型業務層出不窮,單一端口需要承載的業務類型和流量模型日益復雜。園區網的收斂比和端口帶寬,必須全面升級,才能支撐企業的轉型需求,帶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舉例來說,現在各所學校都在推動智慧教育。在一個教室里,可能有智慧黑板、教學終端、考試屏蔽儀、門禁、攝像頭、電子班牌等大量數字化終端,還要支持4K互動教學、VR實驗、云桌面等業務,并發帶寬需求輕松突破10G。

學校里類似的教室可能有數百間。這還不包括實驗室、圖書館、行政辦公室以及學生宿舍等其它大流量場所。
其次,就是密度問題。目前很多學校樓棟光纖僅有10多芯,遇到120間以上的房間需求,就需要面臨網絡層級增多、管理更加困難的問題。如果規模更大的話,核心設備也會相應增加,占用空間大且成本高。
所以,學校的園區網,既要支撐龐大的接入端口數量(1000+),也要確保端口帶寬滿足需求(10Gbps+)。
“4.0方案”的設計,緊密圍繞了這兩個關鍵需求。方案有兩個標志性的指標,分別是——“1:16高密度彩光”與“單模單芯160G”。

● 1:16高密度彩光
“1:16高密度彩光”,是指一個核心交換機的彩光端口,通過一根光纖和無源分光設備,即可同時接入16臺遠端的萬兆彩光接入交換機,實現1:16的超高收斂比。
傳統方案中,每個接入交換機需要一對光纖(也就是2根)。“4.0方案”,減少為1根。對于大型園區或樓宇改造項目,可以明顯減少布線成本和工期。
大家需要注意,ITU-T G.694.2定義的標準CWDM(粗波分復用)波長陣列最多只有18個波長,實際商用中常為16波。
傳統上(下圖方案1),想要實現雙向通信,要么使用兩根光纖,一收一發,單向16波,雙向32波。
要么,采用單纖雙向(BiDi)技術,在一根光纖上使用兩個不同波長分別承載上下行信號(下圖方案2),就變成一根光纖16波,8波收8波發。單纖可用的信道數減半。

銳捷方案(上圖方案3)的核心突破在于,在單根光纖上,利用同一個波長實現雙向通信。這意味著16個CWDM波長可以承載16路獨立的全雙工信道。這在業界尚屬首次。

1:16的超高收斂比,帶來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首先,它使得整個組網中,能夠承載的接入數量大幅增加了。
以銳捷RG-N18014-E核心交換機為例,在線卡滿載的情況下,一個設備就可以承載1536個房間的接入(設備有96個端口,每個端口16個接入,96×16=1536),足以滿足絕大部分學校、醫院、企業的需求。

其次,更高的收斂比,意味著更少的光纖數量。
剛才已經提到,單根光纖承載16路全雙工信道,使得端口密度直接翻倍,主干光纖占用減半。對于大型園區或樓宇改造項目,可節省巨額的布線成本和工期,尤其是在光纖管道資源緊張的老舊建筑中,價值更為凸顯。光纖減少后,布線會更加靈活,美觀度也會提升。
第三,更高的收斂比,帶來核心設備與機房空間節省。在滿足同樣數量接入點的情況下,網絡中心所需的核心交換機數量、板卡數量和物理端口數量都大幅減少。這直接帶來了機柜空間、設備功耗和制冷需求的大幅降低。
第四,1:16的高密度聚合,極大地簡化了網絡拓撲。更少的核心設備、更少的機柜空間、無源免運維的弱電間,這些都意味著管理節點、故障點以及運維工作量的大幅減少了,降低了管理的復雜度。
綜合來看,通過節省匯聚層設備投資、中心機房和弱電間空間成本、光纖布線成本以及長期的電力和運維人力成本,其總體擁有成本(TCO)展現出非常大的優勢。
大家需要注意,想要實現1:16的高密度彩光,難度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大得多。
首先,光通信的工作波段是有限制的,而不同的光路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間隔,才能避免產生信道之間的串擾,影響信號質量。這個對光信號的產生和接收器件性能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
其次,16路高功率激光器同時工作,也會產生巨大的功耗和散熱。如果沒有控制好,就會導致激光器波長漂移,進一步加劇串擾,形成惡性循環。
最后,是尺寸要求。必須在嚴格限定的QSFP-DD等封裝尺寸內實現所有功能,并保證可靠性和易用性。
總之,1:16高密度彩光,可以說是世界級的工程難題。銳捷能夠做出這項技術,說明他們克服了一系列物理極限的挑戰。根據銳捷的官方介紹,之所以他們能夠做到,是基于光耀雙通技術、激光切片技術、全頻載波技術等技術的加持。
● 單模單芯160G
“單模單芯160G”,則是指在一根單模光纖上,通過波分復用技術,實現雙向同時高達160Gbps的傳輸帶寬。
這個數值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前主流的40G/100G鏈路,是10G PON的16倍,或50G PON的3.2倍。
160G的端口帶寬,不僅滿足了當前的“萬兆(10Gbps)到房間”,更為未來升級至20G甚至40G接入預留了充足的演進空間。
前面我們提到的各種新型應用,例如醫學影像數據的傳遞、VR/AR沉浸式教學,都可以搞定。這一技術性能的實現,不僅為園區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帶寬體驗,更為未來的網絡擴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現在Wi-Fi 7正在普及,無線AP的峰值速率已超過10Gbps。160G的端口帶寬也可以輕松應對,充分發揮Wi-Fi 7無線技術的性能潛力。
簡單來說,單模單芯160G速率,為園區網提供一條超寬的“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從容應對未來5-10年的業務增長,實現“一次投資,長期受益”。
總之,“160G超大帶寬”提供了強大的主干道,“1:16高密度彩光”提供了高效分發的立交橋。兩者相結合,發揮了協同效應,完美解決了園區網面臨的“帶寬”與“覆蓋”矛盾。
其實,以太彩光帶來的價值不僅僅是我們剛才提到的“1:16”“160G”這些性能指標。在“極簡”理念的驅動下,極簡以太彩光4.0方案還帶了更多的價值。
比如,“無源透明匯聚”產品,通過“透明匯聚”技術,用無源的波分復用設備替代傳統的有源匯聚交換機,實現“三層變兩層”。并且設備本身也一直在“精簡”,集成了裂變器,支持單雙歸屬的應用部署,可自由選擇單接口、單上行或雙上行。

樓棟實現了透明匯聚,取消了樓層交換機
還有在部署上的“極簡”理念,新一代以太彩光方案采用的是端到端單芯部署的方式,依托單芯光纖承載多路業務,大幅減少了光纜布放量,光纜用量和熔纖節點數量減少了50%以上,施工效率直接提升一倍。對于園區網絡來說,10公里內的距離,都可以實現無中繼傳輸,降低部署難度。
再比如運維上的“極簡”。“4.0方案”提供了統一的運維管理平臺,在數字孿生技術的加持下,可以實現端到端全鏈路的可視、可控、可優,分鐘級故障定位與恢復。這大大降低了對運維人員的專業技能要求,也減少了運維成本。

運維管理平臺
█ 結語
目前,銳捷的以太彩光方案已經在教育、醫療、政府、制造等多個行業數千個客戶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驗證和認可,累計接入房間數超過35W+。
方案成功地將以太網的性能優勢與無源光網絡的架構優勢集于一身,實現了網絡性能、長期演進能力和運維能力的全面升級。它提供的不再是簡單的網絡通路,而是一張能夠承載未來無限想象的、高品質、確定性的“信息服務網絡”。
方案所帶來的“1:16收斂比和單端口160G”,不僅是一個可行的選項,更是一個全新基準。“1:16”的高收斂比通過重構網絡拓撲,從根本上實現了物理和管理的“極簡”。而“160G”的無收斂帶寬,則為萬物互聯時代的萬兆接入提供了堅實的性能基石。
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企業會認識到以太彩光方案的優越性,也會將其應用于自身園區網的部署中。在以太彩光方案的支撐下,園區網的全光化將進入一個爆炸式發展的階段,從“連接”時代大步邁向“體驗”時代。
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