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座艙體驗是差異化的主戰場,那么定義座艙體驗的模型自然是品牌的“靈魂”。
最近在想,汽車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人造工業物種,它的發展貫穿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整個周期。一百年來,各種產業、產品興衰,汽車一直是那個最靚的仔,無論談對經濟的被動貢獻,還是講消費者的主動熱愛。
而且,不是每個產業都可以擁有一種文化的,而汽車文化是一個相當主流的社會現象,它不僅僅關乎“交通工具”本身,而是一種生活方式與身份表達的集合體。
汽車的內涵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斷更新換代。
從機械時代的馬力競賽,到電氣化時代的續航角逐,競爭焦點不斷轉移。曾幾何時,V8、V12這些數字就是實力的象征,而特斯拉用一塊電池改寫規則后,續航里程又成為新的衡量標準。
AI大潮一來,新的法則又在形成,智能體驗成為新的戰場。但這一次的革命更為徹底,畢竟一旦智能駕駛把人類從駕駛的舟車勞頓中逐漸解放,汽車也將史上第一次,從一個出行工具,變身為一個移動空間。

準確地說,一個擁有智能體驗的移動空間,誰能更好地理解這個空間里的人,誰就能贏得未來。而在這場競爭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正在浮現:那些深諳用戶思維、習慣數據驅動的團隊,似乎天然更懂得如何打造這個“懂人”的智能空間。
一、產品基因的“代際傳承”
在云棲大會期間,我與理想汽車空間AI團隊負責人江會星、阿里云智能集團公共云事業部AI汽車行業解決方案總經理霍健等進行了深入交流。兩家公司的合作,正是這種產品基因在AI時代“代際傳承”的縮影。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就是中國最早也是最頂尖的產品經理之一,而且又聚焦于汽車這個垂直場景,這種原生的產品能力也深深植入了理想汽車?;艚≡谠L談中說:“理想等車企在產品智能化方面表現突出,創始人都有數字化產品的經驗。智能化的本質是模型和數據,這些都屬于用戶產品開發曾涉及的范疇。”
團隊天然習慣于快速迭代和數據驅動。江會星向我分享了理想內部的節奏:“我們每周都有AI周會,每周都有數據閉環的會,每周都會從里面看用戶反饋的問題,及時在下一版本迭代上去。”這聽起來完全不像一家汽車公司,而更像是一家產品驅動的科技公司。
基于這種產品哲學,理想做出了一個關鍵的戰略判斷。江會星說:“智能駕駛未來是剛需,真正有差異的就是這個移動'空間'(座艙)。”

當汽車的定義從“工具”躍遷為“空間”,一個核心問題浮現出來:這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空間?
理想汽車給出的答案非常清晰:家。對車內用戶來說,“家”意味著要在這個智能移動空間里獲得一種“松弛感”。
一個房屋的舒適,需要一個艱苦的裝修過程;一輛車的“松弛”,同樣知易行難?;艚∮^察到理想的做法:“體驗的背后,需要慢工出細活。每一個體驗都需要精心打磨,逐步優化完成。”
這就帶來一個有趣的矛盾:既要像用戶產品那樣快速迭代,又要像工藝品那樣精心打磨。這看似是個悖論,但恰恰是產品驅動理念的核心。快迭代確保了系統持續進化,慢工則保證了每一次交互的溫度。
我們可以用一個看似簡單的場景來解剖這種體驗的復雜度。車里一位乘客說“我感覺有點冷”。
對傳統汽車來說,只能是某名乘客執行一個簡單的全局(局部)調溫動作。
但在理想的智能空間里,這句話啟動了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江會星詳細描述了理想自研的車端大模型MindGPT需要完成的工作:首先是環境感知和理解——誰在說話(誰覺得冷)?坐在哪個位置?車內溫度、空氣質量如何?然后,MindGPT需要結合“全信息記憶”中對該用戶的了解,推理出真實意圖:是希望調節風向、開啟座椅加熱,還是調溫即可?
從被動的指令響應,到主動的意圖理解,這是AI帶來的核心價值。而這個看似簡單的“溫度”場景,實際上需要速度、深度、溫度的三重協同才能實現。
二、速度、深度、溫度
在智能座艙時代,“速度”的定義正在被改寫。無論背后的計算多么復雜,前端的交互必須快到讓用戶感覺自然流暢。
在端側AI領域,低延遲自然是一個繞不開的核心指標。今年云棲大會上,阿里云發布的通義Qwen3-Omni全模態模型,展示了行業在這方面的最新進展?;艚√岬?,這個模型的端到端音頻對話延遲已經壓縮到211ms——這意味著從你開口到AI開始響應,整個過程快到大腦都察覺不到停頓。
這個速度背后,是通義團隊針對主流座艙芯片做的深度適配:通過精度優化讓計算更輕量、通過數據壓縮減少傳輸負擔、通過智能預判加快響應速度。這一套技術組合下來,讓大模型在車內這個算力有限的環境里,也能跑出接近云端的性能。
這個數字低于人類的感知閾值(通常認為是300ms)。當延遲足夠低,用戶感覺不到等待,對話就變成了自然的交流。無論是理想的MindGPT,還是行業的其他領先模型,都在向這個目標逼近。前端體驗的“松弛感”,恰恰源于底層技術分秒必爭的“緊張感”。
但速度只是表象,真正決定體驗差異的,是座艙模型的“深度”:它到底有多懂你。

要讓AI的這種“深度理解”真正落地,需要另一個關鍵能力:記憶。這就引出了端云協同的架構選擇。
如果說端側是交互的第一線,聚焦于實時感知和快速響應,那么云端則承擔深度推理和長期記憶的重任。
霍健在接受我們訪談時,具體介紹了云端在“有點冷”案例中的角色:“云端會首先進行記憶召回,找到'乘客'過去對溫度的偏好,提供給車端結合車外溫度、車內溫度、溫度偏好做執行。”他解釋了分工邏輯:端側負責實時感知(快),云端負責深度推理和長期記憶(準)。
據悉,理想為此構建了認知科學中的三層記憶:程序記憶(習慣自動化)、情景記憶(特定事件記錄)、語義記憶(本質理解)。
當然,要構建這樣一個復雜的記憶系統,也對云端基礎設施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它需要存儲海量的異構數據,并能在毫秒級完成復雜的檢索和推理。
據悉,理想同學的全信息記憶體系,是基于阿里云的Tair、Lindorm和圖數據庫(GDB)構建的。這套組合拳提供了完整的記憶機制:Tair負責實時上下文特征和快速向量檢索;Lindorm承擔海量日志和特征的統一存儲;GDB則負責構建知識圖譜,讓AI能理解復雜關系,實現更類人的語義推理。數據顯示,這套系統實現了高達99.5%的召回準確率,同時平均查詢延遲僅為2ms。
因此,如果說“端”側決定了交互的“速度”,那么“云”端則決定了智能的“深度”,特別是“記憶”能力,讓理想同學像“家庭成員”一樣懂你。
回到最初那個“我感覺有點冷”的場景:MindGPT理解了用戶意圖,在2ms內調取了用戶的溫度偏好歷史,系統綜合判斷后精準執行了最符合用戶習慣的操作。速度保證了交互的自然,深度保證了理解的準確,而兩者的結合,才真正帶來了那種“家”的溫度。
這套端云協同的打法,不僅定義了理想的產品體驗,也揭示了AI時代車企與云廠商之間一種成熟、高效的協作范式。
三、“靈魂”與“基座”
如果座艙體驗是差異化的主戰場,那么定義座艙體驗的模型自然是品牌的“靈魂”。
2023年3月,ChatGPT發布沒過多久,理想就快速立項了自研大模型MindGPT,并用9個月時間“把訓練大模型所有該趟的坑都趟了一遍”。
不過,完成從0到1是一個里程碑,速度又是另外一個指標。
業內常說“AI一天,人間一年”,大模型的迭代周期越來越短,阿里通義大模型便是這一速度的極致體現。據統計,其近兩年已發布開源模型數量超過300。所以,垂直場景的模型如何跟上這個速度,借勢基模之力 ?
江會星強調,車端模型目前的核心在于掌握“后訓練(Post-training)”,特別是“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能力。他解釋,“強化學習中的獎勵函數(Reward Function)必須緊密貼合你當前真實的業務場景,比如CUA自主操作小程序交停車費場景中輸入的車牌號是否正確,再比如MindGPT回復的內容是否滿足結構化要求等。”這意味著,你必須根據自己的品牌理念和用戶反饋,來告訴模型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只有掌握了這個“調教”模型的能力,AI才能真正進化為符合品牌調性的智能體(Agent)。
他用了一個更生動的比喻來解釋理想的策略:“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已經建立了完整的大模型訓練流水線(pipeline),拿后訓練來說,一旦基座模型有了新迭代,都能夠快速接入這套流水線——從數據準備、指令微調、設計獎勵機制進行強化學習,再到模型效果評估,整套流程高度自動化且模塊化”。這意味著,新版本的模型都能以周為單位內完成升級、驗證與部署,無縫集成到“理想同學”智能體中,實現端到端的快速迭代上線。這種敏捷的閉環能力,不僅大幅縮短了從模型研發到產品落地的周期,也讓智能座艙的用戶體驗能夠持續、高頻地進化。
如果說強化學習的“獎勵函數”讓理想能夠定義什么是“好”,那么后訓練能力就是理想把這個“好”快速落地的武器。
因此,當理想掌握了“烘焙配方”,基座模型能力提升,會帶動整體性能提升;后訓練能力增強,同樣會讓基座模型發揮更大價值。這是一種能力的放大疊加,而非簡單的補充替代。
這套“靈魂”與“基座”的協作邏輯,也在定義一種緊密的產業合作關系。
理想具備原生的產品能力,知道用戶需要何種駕乘體驗;阿里云提供AI原生的基礎設施,知道客戶需要怎樣的技術支撐。阿里云曾經讓企業把應用“天然生長”在云上,現在則讓智能成為產品與生俱來的能力。理想同學的“懂你”,本質上就是一種AI原生的產品體驗:AI不是后置的功能模塊,而是產品體驗的基礎設施。
智能座艙有了“靈魂”,產品能力遇上AI原生基礎設施,我們其實在見證一種移動智能體的進化。理想與阿里云的合作,或許是為這個“新物種”的黃金時代,寫下了最關鍵的序章。(作者:高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