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可能是機器人全面爆發的時期。但意外的是,人們最期待的 " 人形機器人革命 " 并不會發生;反而是無人駕駛、無人機正在加速逼近大規模落地,真正的科技沖擊波才剛開始形成。
據追風交易臺,摩根士丹利機器人團隊本周發布 2026 年十大預測報告,對投資者而言最關鍵的洞察包括:人形機器人仍處于營銷、融資工具的階段而非實用階段,但自動駕駛和無人機領域將迎來突破性進展。特斯拉有望在德克薩斯州等地實現完全無人駕駛,Waymo 城市覆蓋數量將增長 5-10 倍。科技巨頭 Mag 7 將加速進入實體機器人領域,可能誕生首個萬億美元私人獨角獸企業。腦機接口技術將在特定任務上超越人類能力。
人形機器人:希望與炒作并存,短期更像融資工具
大摩認為,盡管具身智能未來潛力巨大,但2026 年的人形機器人更偏 " 營銷與募資噱頭 ",而非真正投入大規模生產力。
由于手部靈巧性不足、環境復雜、任務多樣等難題," 人形機器人仍處在訓練數據與應用模式探索階段 "。大摩分析師 Adam Jonas 表示," 我們期待拿到首臺 1X NEO,但短期它們做不了多少真正的活。"
自動駕駛全面 " 落地 ":特斯拉、Waymo 領跑
大摩預測,2026 年將成為自動駕駛跨越科幻與現實的關鍵一年:
特斯拉將在德克薩斯州和至少一個其他州實現完全無人駕駛,Waymo 的城市覆蓋數量將增長 5-10 倍。
這一突破將使 Robotaxi 從科幻概念轉變為消費者、投資者、城市規劃者和交通管理部門的現實選擇。
自動駕駛監管加速跟進
大摩預測,自動駕駛的快速擴張,將倒逼美國聯邦政府的自動駕駛法規加速落地,相關政策窗口期或在 2026 年出現。
低空機器人起飛
受 AI 自主飛行能力提升和美國商用無人機缺口刺激,低空機器人(LAR)市場將迎來加速度式增長。從物流、巡檢到安防,低空經濟將成為 2026 年規模化商業化最快的賽道之一。
傳統車企全面 " 機器人化 "
繼比亞迪、小米、小鵬啟動機器人項目之后,大摩預測,2026 年起將看到更多傳統車企入局機器人產業,包括:
自主研發人形機器人
推出面向工廠和家庭的智能機器平臺
汽車企業正在從 " 制造車 " 向 " 制造機器人 " 轉型。
中美科技競爭與合作關系并存,機器人供應鏈 " 互補化 "
大摩預計,中美在機器人領域將形成一種新的 "競爭性合作" 格局:
中國在先進制造、供應鏈等方面的優勢,使其成為美國機器人的核心伙伴。美國企業可能與中國機器人與制造商簽署許可與合資協議。
報告特別提到,"蘋果正在推進的機器人項目值得關注。"
萬億美元獨角獸的可能性
大摩機器人團隊正在跟蹤一批具備顛覆性技術的私人公司,并認為機器人領域的第一個萬億級獨角獸可能在未來幾年出現,主要集中在具身智能與高性能算力結合的領域。
科技巨頭 " 降維攻擊 ":Mag 7 與 OpenAI 搶灘實體世界
大摩稱,未來一年在蘋果、谷歌、亞馬遜、Meta、微軟等 Mag 7 公司財報電話會上,將頻繁出現 "robot""humanoid""embodied" 等字眼。
巨頭們正在加速布局,包括收集真實世界物理數據、擴大 AGI 在機器人應用上的優勢、與傳統工業企業開展合作。
特斯拉與 xAI 融合加深
特斯拉 CEO 馬斯克此前在 X 平臺上發表了一個有趣評論:" 我的公司正在趨向收斂。" 在大摩看來,這是特斯拉與 xAI 深度綁定的信號:
特斯拉機器人工廠將成為下一代機器人體系的 " 母體 ";
xAI 的算力與 " 真相追求型 AI" 對機器人系統價值將持續放大。
腦機接口邁向 " 超人能力 ",游戲或成首個突破口
大摩預計,腦機接口 ( BCI ) 將在超人能力方面取得進一步進展。Neuralink 等多家 BCI 公司將在 2026 年取得重大臨床突破,部分患者的腦 - 決策信息傳輸速度或首次超過健康人類。視頻游戲可能是第一個應用場景。大摩認為,首個大規模落地場景可能出現在電子游戲領域。
該報告還披露了摩根士丹利對特斯拉的目標價為 410 美元,較當前股價差距不大。主要由五個組成部分構成:核心汽車業務 75 美元 / 股、網絡服務 157 美元 / 股、出行服務 90 美元 / 股、能源業務 70 美元 / 股,以及作為第三方供應商 17 美元 / 股。

來源:全天候科技
